读书笔记,我更喜欢让文字充满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有关原书的主要内容可百度、可豆瓣、可阅读其他读书笔记或原书的序言或目录。
铺垫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喜欢在朋友面前吹逼——“总需要那么几个人引领潮流,而我就是其中之一”。但可惜的是,一般只有在朋友看到了我剪了一个糟糕的发型或是穿了一件比较挫的衣服的时候,自己才有机说这句话。然而这句自己聊以慰藉的话正验证了书中的“个别人物法则”,当然仅包括前半句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人总有两面”。因为这对于自己就是个很好的验证,在家我会被父辈们戏称为木鱼先生
(喜欢一个人呆着,不喜欢说话),父母眼中我是个十足的内向的男生。然而在学校,在同学朋友面前,如果我说自己在家很内向,得到的回复肯定是“你TM在逗我吗?!”。现在,我能用更准确语言描述这样的转变——“性格并不具有稳定一致性,大多数人看起来好像性格稳定一致,那是因为我们能够很好地控制我们的环境。”。这就是书中“环境威力法则”的一种表现。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不会去怀疑“酒香不怕巷子深”,不会去怀疑“是金子总会发光”,更不会去怀疑“只要慢慢的让自己技术牛逼,将来总会屌屌的”,但现在我会去迟疑,会去静静的思考这些。
书
这本书的主题看书名就知道了,自己就不赘述了(有关进一步内容的介绍可查看百度百科的介绍)。
按照作者在书中的分析,制造流行的三个关键点是: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附着力法则(Stickiness Factor)和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
- 个别人物法则说的是,我们身边有一类人,他们擅长社交、精力旺盛、博学且有影响力。在这些特别的人物中,当有人意识到了某流行点时,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社交能力、活力、热情和魅力把流行点传染给大家,类似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最后制造了流行。
- 附着力法则说的是,存在一些特别的方式,能够使得我们传出的消息、信息能够极具传染性而被人们记住。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在信息的措辞和表达上做一些简单的修改,该信息在影响力上就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 环境威力法则说的是,我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比我们所想象的更为强烈。即身边各类细微的环境因素对我们的影响很可能超过我们自己的预期。自己的行为、决定,甚至是性格等,很多时候都是被环境驱使的。
书中的描述更接近准确的“流行”,自己对三个法则的描述加上了自己的一些理解。
总之,当上述三个条件达成时,只要再努力一些,流行就会被触发。用作者格拉德威尔的话说就是: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视角看待这个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的世界。只要找对了一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必然能够动起来。
发挥
结束
书看完了,但我一直不住作者的名字——格拉德威尔,但当知道了作者的个人网站www.gladwell.com(也就是说英文原名)后,我瞬间开窍了——glad
+well
。
《引爆点》是一本好书,她帮助自己解答了一些生活中的疑惑,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一些固化了的认知。这本书很值得推荐,但需要边思考边阅读才能有收获。
如果不去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去思考着阅读,只是被动的接受,《引爆点》就只是一本枯燥的例证类论文,一本为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停举例子的说明文。